第四十九章 翻云覆雨_女主路线不对[快穿]
阿达小说网 > 女主路线不对[快穿] > 第四十九章 翻云覆雨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九章 翻云覆雨

  太原古属冀州,乃是传统华夏九州之首。太原城“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三山一水,有“锦绣”之美誉。

  但是现在,太子突然离开太原城,原河东布政使刘济棠“随驾”,太原府大大小小文官失去了主芯骨,只怕东窗事发,身家性命毁于一旦,终日惶惶。

  还有更糟的,王继仁率军接管了太原城,严格控制城中进出,弄得城中平民百姓也是没有安生日子,好在大部分城外的难民也因为天气放晴回乡耕种去了。

  原来的太原军中的陪戎校尉赵朗虽然也受过刘宁的提拔,可是刘宁已死。王继仁私自调军,欲行不轨,忠义难两全,太子殿下乃是明主,这个机会赵朗自然也要把握。

  他向太子吐露太原军的内情,所知无有不说的,此时依照赵季青大人的计策,他带着几个探子返回曲阳,深入敌后的。

  他的目标是偷偷见到太原军中策反几位将军的,本朝节度使不是地方政务长官,只有统兵权,实职一般为从二品到从三品之间。如果所率部众多,又是精锐,官位会高一些,如果部众少,战力弱,官位会低一些。但是武将实职虽然是地位低于文官,但是他们有战功会得到封赏,会有荣誉爵位。

  赵朗饶过太原城,带着几人翻山越岭、过悬崖峭壁才到了曲阳,他们本就是太原军的人,在曲阳也是地头蛇。潜伏打听了半日,知道太原军大部队开进了太原城固守。

  赵朗识得太原军中的昭武校尉范隆的小舅子徐安,两人交情颇深,徐安正是住在曲阳,他是曲阳的一个小地主。赵朗派了李小虎摸到徐安的家送了一封信,徐安不禁大惊。

  此时太原城风声鹤唳,有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只怕大事不妙,至少王将军是棋差一招,骑虎难下了。

  徐安与范隆的姻亲关系,他当然怕范隆遭殃,自己也受连累。此时收到赵朗的信,说及关碍身家性命之事商议,他就乔装出来,到了曲阳县外的一片林子里与他相会。

  赵朗声称自己是太子密使,因为不想太原百姓遭殃,才给昭武校尉范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徐安道:“赵兄,你不是在太原军中吗,怎么成了太子殿下的密使了?”

  赵朗道:“王继仁犯上作乱,刘济棠贪墨欺君,我当的是朝廷的官,不是王继仁的官,跟着他欺君犯上,一条路走到黑,赔上九族性命,有何好的。我现在已升任致果校尉,得殿下委任差事。殿下为了百姓少受战乱之苦,倘若范大人能戴罪立功,过往有何不妥的,殿下也概不追究。”

  徐安惊道:“真有此事?”

  赵朗拿出赵清漪的手书,但是上头盖的是郭延锦的印信,说:“这是殿下给范校尉的信。”

  徐安看到那个印信,量赵朗原本一个九品的陪戎校尉也造不出假来,徐安自然也担心自己,看着赵朗已经另攀高枝,自然也有心思。

  “赵兄,你我本是莫逆,你想我做什么,你不防直言。”

  ……

  徐安前往太原城见范隆,他身为士绅,自有体面和钱,范隆见到太子的信,忽然吃了一个定心丸。

  老实说让他贪点军饷,藏点银子之类的,他能为王继仁做,然后得点好处,但是要他跟着王继仁造反,他并不觉得对方有龙命。

  范隆又与振威校尉何川交好,何川是他的后辈,范隆见到他,先是试探,然后说明来意,虽然王继仁严令不得与外人私自传信,但是王继仁自己尚是无头苍蝇。

  王继仁想寻活路,与朝廷和谈,或者寻求北逃,但是北逃的话,军中也极易引起哗变,因此他犹而不决。

  所以说上位者没有坚定的信念,下头的人心是控制不住的,就像看到一家注定要倒闭的公司,就算从前数年效力,有机会跳槽,员工们还是要跳槽的。况且,现在这样的情况是不跳槽是死呀。

  当郭延锦亲率着建雄军打到太原南城之外,范隆、何川,还有几个他们策反的低阶武官一起率领将士喊着“迎王师、迎太子”的口号,杀了王继仁的守在城门上的弟弟、儿子、族侄,打到了城门。

  郭延锦亲率大军入城,赵清漪随身保护,身边围着两百多近卫军,用河东话大声喊着“王师已到,放下武器,投降不杀”。

  郭延锦率领的建雄军面对着从前有些看不起他们的太原军,只遇上了一点儿抵抗。

  郭延锦再次抵达原来的行辕时,范隆、何川等人就率着被策反的军队而参见,口称罪臣。

  郭延锦自然概不追究这些有功之臣,温言安抚,下令各位校尉不得约束原来的太原军,不得扰民抢掠,杀人者死。

  而王冲等百来个差吏则去收编太原府的衙差,抓了太原知府过来。

  郭延锦再进太原城后,次日贴出告示,说明刘济棠、王继仁一文一武勾连欺君罔上,私征皇粮,意图谋害挟制储君等条条罪状,此事祸不及百姓。

  曹敬暂代布政使之职,罪臣高元海协助他追回赃款,找出官员们之间的真账册。高元海知道这是自己的生机,甚至只要他在这时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用处,他甚至巴上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大腿。当狗有什么不好,没主的狗才可怜。所以高元海在劝说那些昔日同僚和清点赃银时展示出了自己的巨大作用。

  赵清漪却带着三个小徒弟混迹市井,因为太子戏剧化的返回太原城,又查抄贪官但约束将士不扰民的事在民间市井有了很高的声望。

  赵清漪可不想太原城只知太子不知皇帝,或者平民百姓有时会误认为太子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赵清漪傍晚回到行辕,汇报此事,言及利害关系,此时虽然忙碌却也意气风发的郭延锦也重视起来。话说事业是男人最好的补品,郭延锦此次翻转乾坤,心中不无自得,当然他也知道一切是有诸多臣子效力,特别是赵清漪这个“国士”尽职筹谋的结果。

  郭延锦心想回京一定会面临危机,此事必须有所准备,赵清漪便献计,郭延锦自当听从。

  第三天,背熟了三字经儿歌的三个小徒弟“张无忌”、“王挽春”、“李寻欢”再次披上乞丐装,熟门熟路地去乞丐或者儿童中间传唱“永盛帝,忧百姓;河东灾,免钱粮;有贪官,刘济棠;欺君王,私征粮;银百万,府中藏;又灾年,帝不眠;遣太子,入晋阳……惩贪官,诛叛臣;民欢乐,君开颜;君圣明,万万岁;愿大周;万万年”

  赵清漪随便编个三字经,自己都要脸红,这马屁拍的,自己跟那些钻营官场的人似的。

  三个小鬼头一天到晚去外面传唱这首儿歌,并不让别人知道。但是此时高元海这样的官员正在太原为太子办事,也在民间走动,终于还是听到这样的儿歌,见到郭延锦时就报喜拍马。

  郭延锦面上甚喜,又与高元海等官员说起父皇牵念河东百姓夙兴夜寐,为人儿子,只是为了为父皇分忧云云。

  高元海是钻营人精,回去后思考着宣传圣君临朝,爱民如子,皇帝太子,父慈子孝之类的感人故事。

  古代娱乐节目本来就少,如戏曲之类的,此时还没有大成,就算有也是官宦人家才听得起。所以,这种新奇的故事、儿歌流传起来还是很有市场的。

  郭延锦在河东再留了一个月,每日处理政务,或去军中阅兵,或去各县探访难民安置情况。至于县级以下的官员,有功劳的,暂时不追究前事,而太原府的几个与刘、王两家勾结深的士绅受到牵连下狱,将要押往京都。

  等一切证据链都收集清楚时,而赃银也清点清楚,暂时赏了将士和差吏银钱后,还剩下近两千万两,此中有这三年来私征的皇粮,也有煤矿所得,还有抄了几家重犯的家所得。

  过程中,涉事大小官员为了免罪交出真账册,太子的人就按账册一笔笔地扣出来的。

  这些文官虽然宝宝心理苦,但是没有杀头已经是好的了,此时不敢不配合。

  这批官银押运起来也麻烦,郭延锦早十天上奏郭永崎概况,赈灾到一定段落了,非但没有损钱,还捞了这么多钱,这简直是破天荒了。

  郭延锦暂命曹敬、李昭坐镇太原,而太原军分由五大校尉统领,受文官节制。

  太子于八月顶着酷暑,押着一车车的银钱返京,此时返京队伍足有六千人,军队的车马还不够,太子还做主与东升票号合作兑换了八百万两票子。

  虽然这个时代银存银庄还要收费,但是运银到京里的成本也是不少的。

  太子此行,在河东其实褒贬不一,许多文臣是心里委屈却不敢言,矿业富商和士绅心中忧惧、惶惶不安。

  不过太子名声虽然褒贬不一,皇帝的名声在民间却是极好,郭永崎在民间就是一个勤于政务、爱惜百姓的好皇帝。

  然而,太子所作所为传到京都,也是引起了朝廷的地震,这过程也实在太离奇了,手段又巧又狠,捞银子的能力又让户部官员们汗颜不已。要知道,太子轻装简从前往,身上带着票子,带的人还不过百,就能干出这样的大事来。

  御书房里,信王就在郭永崎面前泣不成声,说太子如此借题发挥、排除异己,又称他手段残忍,本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那刻薄手段是把天下之士得罪光了。

  郭永崎得到奏报时,心中还惊于太子的能力,有所忌惮,但是听信王这么说,心中却又舒了口气。太子要是真的有异心,应该会收拢人心才对,这么得罪士人,对他没有好处。

  他弄来银子又不是自己招兵买马,不然他就隐下大部分了,哪里能报上来?

  太子报上详细过程和银子多少,有几分得意洋洋,倒像是小时候他写了好文章拿来求父皇夸奖似的。

  喜欢女主路线不对[快穿]请大家收藏:女主路线不对[快穿]更新速度最快。

  请收藏本站:https://www.adtxt.cc。阿达小说网手机版:https://m.adtxt.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